倫敦大學城市學院
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
最近不少朋友來問倫敦大學城市學院MBA的申請要求,今天咱就掰開揉碎聊明白。這學校在金融城有地理優勢,課程偏實戰,適合想在商界扎根的同學。
先說硬指標,本科畢業證必須得有,自考本科只要學信網能查也認。工作經驗卡得比較死,全職工作至少滿3年。去年有個朋友在互聯網公司干了2年半,差半年沒給過初審,這事兒挺可惜的。
語言成績今年有新變化,雅思總分還是6.5,但寫作單項從6分漲到6.5了。要是考過PTE的注意,他們現在只認兩年內的成績單。有個取巧法子——可以先交其他材料,語言成績最晚能延到開學前兩個月補。
推薦信要兩封,別都找學術推薦人。最好是直屬上司+客戶或合作伙伴的組合。去年錄取的張姐,她找了合作五年的供應商老板寫推薦信,把跨部門協調能力寫得很實在,這點特別加分。
面試環節愛問實際案例,比如"說說你經手最棘手的項目"。建議準備3個不同維度的案例,團隊管理、危機處理、創新實踐各備一個。面試官王老師透露,他們特別看重申請人的復盤能力。
學費今年漲到£34,500,但早鳥優惠能省2000鎊。有個省錢訣竅,用英國本地銀行卡交學費免手續費,比跨境匯款能省小一萬。住宿別盯著學校宿舍,金融城周邊半小時地鐵圈的合租房能便宜三分之一。
文書別套模板,招生辦李主任說他們最煩看到"貴校項目與我職業規劃高度契合"這種萬金油句子。有個成功案例,劉哥在文書中詳細對比了學校三個特色課程與他正在推進的跨境電商項目的關系,對了拿了20%獎學金。
倫敦大學MBA畢業生就業去向分析
倫敦大學MBA畢業生都去了哪些行業?看看他們的真實選擇
提到倫敦大學的MBA項目,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含金量高”“國際認可”,但究竟讀完這個學位能干啥?畢業生們對了都去了哪兒?今天咱們就聊聊實實在在的就業情況,不帶虛的。
一、行業分布,金融和科技成主流
倫敦大學MBA畢業生最集中的領域,依然是金融和科技兩大塊。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每年吸引大量畢業生進入投行、私募基金或咨詢公司。比如巴克萊、匯豐這類本土金融機構,每年校招都會給MBA學生留名額。
不過這幾年有個明顯變化——選擇科技行業的比例上來了。亞馬遜、谷歌在倫敦的分部,還有本土的金融科技公司(比如Revolut、Monzo),都成了熱門去向。很多同學看中科技行業的高成長性和靈活氛圍,甚至有人轉行做產品經理或數據分析。
二、地域選擇,留在英國還是向外走?
超過六成畢業生首選留在英國工作,尤其是倫敦本地。畢竟這里資源集中,薪資水平在歐洲也算拔尖。但最近幾年,選擇去歐洲其他國家的人變多了,比如德國法蘭克福、荷蘭阿姆斯特丹,這些地方生活成本低,移民政策也更友好。
還有約20%的人會去亞太地區,特別是新加坡、中國香港。有些同學通過學校的校友網絡拿到外資銀行的管培生機會,也有人加入跨國企業的區域總部。
三、薪資水平,第一年能掙多少?
根據學校發布的就業報告,MBA畢業生起薪中位數在6.5萬英鎊左右(約合人民幣60萬)。但行業差距挺大,金融行業普遍能給到8萬鎊以上,科技公司則在5.5萬-7萬鎊之間浮動。
不過別光看數字,很多公司會給簽約獎金、股票期權。比如進投行的同學,第一年總包可能超過10萬鎊。當然,這種崗位競爭也激烈,通常需要提前半年申請實習轉正。
四、創業和自由職業,不走尋常路
有大概10%的畢業生選擇自己單干。倫敦的創業環境對中小公司挺友好,尤其是數字營銷、環??萍歼@些領域。學校本身也提供創業基金,去年就有個校友團隊拿了學校的啟動資金,做可持續包裝項目,現在年營收已經過百萬英鎊。
還有人搞起了自由職業,比如獨立咨詢、線上教育。有個畢業生在讀書期間就經營個人品牌,專門教企業做社交媒體運營,現在客戶從英國排到了中東。
五、校友資源怎么用?
倫敦大學的校友網絡絕對是個寶藏。舉個例子,某屆畢業生想進消費品行業,直接在LinkedIn上聯系到一位在聯合利華做高管的學長,內推拿到了面試機會。學校每年還會在倫敦辦行業交流會,來的都是麥肯錫、微軟這類公司的高管。
很多同學反饋,找工作的時候最實用的其實是同學之間的信息共享。比如哪個公司最近在擴招,哪個崗位的面試官偏好什么風格,這些“內部消息”往往比海投簡歷管用得多。
對了說點實在的
讀MBA不是萬能鑰匙,但倫敦大學的項目確實能打開不少門路。關鍵是提前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如果沖著進投行,就多參加金融相關的案例比賽;如果想做科技,抓緊學點編程或數據分析。
另外,倫敦的生活成本確實高,尤其是住宿。建議在校期間多找本地實習,既能賺點生活費,還能提前積累工作經驗。學校就業中心每周都會推送兼職和實習崗位,勤快點刷郵箱總有機會。
對了,最近兩年學校新增了人工智能和綠色經濟的選修課,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畢竟行業風向變得快,多學點新東西總沒壞處。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
探索倫敦國王學院mba項目資源及申請建議,學府璀璨,進階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