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最近有同學問我,"想申請威斯敏斯特大學MBA到底難不難?要準備多少錢?"今天咱們就嘮點實在的。先說個真實案例,去年有個32歲的學員,做市場經理5年,雅思6.5,對了成功申到還拿了10%獎學金。這說明啥?工作經驗比分數更重要!
一、申請條件三件套,
1. 學歷門檻,本科畢業就行,自考本科也認(但要有學位證)
2. 工作經驗,重點來了!官網寫2年,但實際錄取的平均是4.5年。有個小竅門,管理經驗比工作年限更重要,帶過3人團隊就算加分項
3. 語言要求,雅思6.5是底線,但寫作必須6.0。有個冷知識,PTE成績現在也被接受了,而且出分更快
二、學費明細(2024最新),
全日制,£19,000(約17.5萬人民幣)
在職班,£23,500(分期付款能分5次)
容易被忽略的開銷,
教材費,每年£300-500
倫敦住宿,最便宜的學生公寓每周£180
簽證醫療附加費,£776/年
三、三個省錢妙招,
1. 早鳥優惠,提前9個月申請減£1500
2. 校友推薦,找在讀學生寫推薦信,有機會免申請費
3. 企業合作,部分中國公司與學校有協議價,能打9折
四、常見問題,
Q,沒有管理經驗能申嗎?
A,可以!但要在文書里突出項目主導經驗
Q,學費能貸款嗎?
A,中國銀行有專屬留學貸,利率4.5%左右
Q,年齡太大會被拒嗎?
A,去年錄取最大年齡是47歲,關鍵看職業規劃
學姐提醒大家,3月-5月是申請黃金期,避開9月扎堆。有個學員去年6月才申請,雖然條件達標,但因為名額滿了被放到waiting list。
威斯敏斯特MBA畢業生都去了哪些企業?
說到英國的商科教育,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絕對是個“低調但能打”的存在。尤其是它的MBA項目,雖然在國內名氣不算頂流,但在英國本地和歐洲企業圈子里,認可度相當高。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讀完威斯敏斯特MBA的人,對了都進了哪些企業?用大白話說,就是“這文憑到底值不值錢”。
首先,地理位置決定了就業資源
威斯敏斯特大學的主校區就在倫敦市中心,緊挨著金融城(City of London)和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這兩個地方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北京的國貿加上上海的陸家嘴,全球頂級投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科技巨頭的歐洲總部扎堆在這兒。學生下課走兩步就能到公司門口實習,這種便利性直接拉高了畢業生的就業機會。
舉個例子,不少畢業生進了“四大”——普華永道(PwC)、德勤(Deloitte)、安永(EY)和畢馬威(KPMG)。尤其是財務管理和戰略咨詢方向的MBA學生,課程里大量案例分析和企業合作項目,和四大的用人需求高度匹配。有校友透露,教授甚至會直接推薦學生去合作企業面試。
金融和科技行業是主力
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威斯敏斯特MBA的畢業生進金融機構的比例很高。比如匯豐銀行(HSBC)、巴克萊(Barclays)、勞埃德銀行(Lloyds Bank)這些本土大行,還有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倫敦分部,都能看到校友的身影。不過和牛劍、LSE的學生相比,威斯敏斯特的學生更多進入中后臺崗位,比如風險管理、合規部門,或者中小型私募基金。
科技領域也不差。亞馬遜(Amazon)、谷歌(Google)在倫敦的辦公室常年招人,MBA畢業生如果選修了數字化營銷或商業分析方向的課程,進這些大廠做產品經理、運營主管的案例不少。甚至有人畢業后加入了TikTok的歐洲團隊,畢竟這兩年短視頻出海勢頭猛,需要既懂商業又了解跨文化管理的人才。
創業和中小企業也是一條路
別以為所有人都在擠大公司。威斯敏斯特MBA有個特點——特別強調實踐和創新。學校經常組織創業大賽,還和倫敦本地的初創企業合作。比如有個校友畢業后直接拉團隊做了個環保科技項目,拿了兩輪風投,現在公司估值已經過千萬英鎊。這種例子雖然不算多數,但確實說明學校的培養方向不拘一格。
快消和咨詢行業也有機會
聯合利華(Unilever)、寶潔(P&G)、歐萊雅(L'Oréal)這些快消巨頭,每年都會從威斯敏斯特招管培生。尤其是市場營銷方向的MBA學生,課程里包含大量品牌策劃、消費者行為分析的實戰內容,很受企業歡迎。至于咨詢行業,除了MBB(麥肯錫、波士頓咨詢、貝恩),像埃森哲(Accenture)、凱捷(Capgemini)這類偏技術咨詢的公司,也會來學校開招聘會。
對了說點實在的
威斯敏斯特MBA的就業優勢,個人覺得起來就三點,地理位置近水樓臺、課程設置接地氣、校友網絡夠實用。當然,文憑本身不會自動給你一份高薪工作,關鍵還是看個人怎么利用學校的資源。比如有人靠著教授內推進了德勤,也有人因為選修了區塊鏈課程,轉型成了金融科技公司的項目經理。
如果非要說短板,可能就是學校的國際排名沒那么亮眼,回國發展的話,可能需要更多靠個人經驗去彌補。但如果你瞄準的是英國或歐洲市場,這個項目性價比絕對能打——畢竟一年制的學費比很多名校低,還能蹭到倫敦的就業資源。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