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館大學
Ritsumeikan University
如果你正在考慮申請日本立命館大學的MBA項目,千萬別急著交材料!我幫十幾位朋友做過申請輔導,發現很多人卡在細節上。今天說點大實話——立命館的MBA申請真沒想象中復雜,但有三道硬門檻,少一個都白搭。
第一關,語言不是湊數用的
很多人以為考個日語N2就能過關,去年我們有個學員N1考了135分還被要求補材料。教授親口說過,"我們要的是能參與課堂辯論的人,不是只會做題的。"建議準備兩年內的JLPT成績,N1最好過130分。英語授課項目也別大意,托業800分只是起步線,有學員用雅思7.0申請反而更有優勢。
第二關,工作經驗別注水
官網上寫3年工作經驗就能申請,但去年錄取者平均工齡是5.2年。有個做零售業的申請人,4年工作經驗但帶著門店改造案例,反而打敗了8年資歷的銀行主管。重點是你的工作成果要能量化,比如"帶過10人團隊"不如"帶領團隊實現季度業績增長37%"來得實在。
第三關,面試藏著小心機
去年面試新增了小組討論環節,5個人圍坐討論商業案例。有個考生說錯一句話直接被刷,"日本市場太小應該主攻海外"。后來才知道,面試官特別看重跨文化溝通能力。準備面試時要多練日式思維,回答問題廢話不多說再解釋,千萬別繞彎子。
學姐提醒,申請材料里有個隱形加分項——推薦信要找能說具體事例的人寫。去年有位申請人讓前上司寫了"曾用三個月改善倉庫管理流程",比空泛的"工作認真"強十倍。
立命館大學MBA畢業回國好就業嗎?
最近不少朋友問我,“去日本讀個立命館大學的MBA,回國找工作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還真得拆開聊聊,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但咱可以嘮點實在的。
首先,學校名氣在國內吃得開嗎?
立命館大學在日本算是私立名校,尤其是商科和文科領域,本地認可度挺高。但實話實說,國內普通人對它的了解可能不如早稻田、東大這些“網紅校”。不過,外企或日企的HR大多門兒清,尤其是一些和日本有業務往來的公司,一聽立命館的MBA,心里多少會高看一眼。如果是北上廣深這些日資企業扎堆的地方,機會更多。
日本MBA和歐美比,有啥不一樣?
立命館的MBA課程挺務實,不少課直接對接企業案例,尤其是日本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模式,比如成本控制、流程優化這些,學了回國進制造業、貿易公司或者日企分部,上手會更快。而且日本留學費用比歐美低,性價比不錯。但缺點也很明顯——國際化程度可能不如英美,如果目標是進純外資大廠,可能得靠個人多攢點海外經歷。
回國能找啥行業?
日企或中日合資企業肯定是“對口選項”。比如豐田、松下這些大廠的中國分部,或者國內互聯網公司對日業務部門(像跨境電商、游戲出海),都很需要既懂商業邏輯又熟悉日本市場的人才。另外,有些金融、咨詢公司也會招有日本背景的MBA做區域分析。身邊有學長姐回國后進了四大做日企審計,也有去新能源公司負責對日合作的,路子不算窄。
校友資源能幫上忙嗎?
立命館的校友網在日本挺強大,尤其是關西地區。但國內的話,校友相對少,得靠自己多跑活動。不過日本留學圈本身比較抱團,混個微信群、參加同城交流會,經常能碰到“校友的校友”,內推機會還是有的。建議在讀期間多和教授、同學打好關系,有些教授在日本企業圈人脈廣,寫封推薦信可能比海投簡歷管用。
日語不好會不會拖后腿?
如果完全不會日語,回國找日企相關崗位確實吃虧。但MBA課程本身是英語授課,所以英語溝通能力肯定沒問題。建議在讀期間考個N2,哪怕突擊半年也夠用。很多日企在中國的崗位其實不需要日語特別溜,但能看懂報表、打個商務電話,絕對加分。
說一千,道一萬說點大實話
立命館MBA回國就業,不算“金字招牌”,但也不是“野雞學歷”。關鍵看你怎么用這個經歷。比如留學期間多攢實習(日本企業的實習經歷國內挺認),或者結合中國和日本的行業差異找機會——像養老產業、環保技術這些領域,日本經驗直接能移植。
另外,心態得擺正。別指望一回國就年薪百萬,但起薪比國內普通碩士高個20%-30%是常態。尤其是進日企的話,晉升體系穩定,適合求穩的人。如果真想沖高薪,建議多關注國內新能源、跨境電商這些風口行業,把日本學的精細化管理和國內打法結合起來,反而能變成獨特優勢。
留學值不值,一半看學校,一半看自己。立命館的MBA算是個不錯的跳板,但最終混得好不好,還得看你在讀書期間攢了多少本事,回國后能不能快速接地氣。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
立命館大學mba亮點,性價比、雇主滿意、國際前景(立命館大學mba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