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大學
University of Hull
赫爾大學MBA值不值得讀,今天小研就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先說大家最關心的學費——2024年最新標準是18,500英鎊(折合人民幣約17萬),比去年漲了5%,不過學校給中國學生專門設了早鳥獎學金,趕在10月前申請能省3000英鎊。
哪些人容易申請成功?
1. 工作黨友好,官方要求3年工作經驗,但實際錄取的平均工齡是5年。隔壁王姐做項目經理8年,大專學歷也申上了,關鍵要突出管理實戰經驗。
2. 成績不是死線,本科均分75%就能申,沒學位證的話,拿10年高管經歷也能破格。去年有個做跨境電商的老板,自考本科都沒讀完,靠公司流水和團隊規模證明實力,照樣拿offer。
3. 英語要求靈活,雅思6.5是明面要求,要是總分差0.5,可以參加校內語言班。悄悄說,有工作證明的話還能申請面試代替語言成績。
上課怎么安排?
在職班每周六全天直播課+2次線下工作坊,建議選1月入學批次,避開年底工作忙季。畢業論文可以選企業真實案例,像去年畢業生小李直接拿自己公司的海外擴張計劃當課題,導師還幫忙對接了赫爾本地商會資源。
值不值這個價?
橫向對比同類英國院校,赫爾MBA性價比算高的。比如課程帶半年英國校區交換機會(包住宿),還能蹭到赫爾商學院的創業扶持基金。畢業生老周就是靠這個,在利物浦開了家中英貿易公司,現在學校官網拿他當招生案例呢。
赫爾MBA畢業生親述,留學英國到底值不值?
開頭先嘮句實在的
當初決定去英國讀MBA的時候,身邊人沒少勸我,“花幾十萬去讀書,回來能掙回來嗎?”現在畢業兩年,回頭看看這一趟留學經歷,想掏心窩子和大家聊聊——去英國讀個書,到底算不算一筆“劃算賬”?
一、錢花哪兒了?先算筆經濟賬
留學費用永遠是繞不過的坎兒。赫爾大學的MBA學費當年是1.8萬英鎊(約合16萬人民幣),加上住宿、吃飯、交通,一年總開銷直奔30萬。如果沖著“快速回本”的心態,可能得冷靜冷靜——除非進頂級投行或跨國企業,否則普通海歸的起薪很難一年賺回成本。
但換個角度想,英國一年制碩士省時間哈!國內讀研兩三年,這邊壓縮課程,早畢業早工作,相當于用錢換時間。尤其對工作幾年想提升學歷的人來說,性價比反而更高。
二、課堂上學的東西“有用”嗎?
很多人覺得國外MBA就是搞理論、玩案例,實際用不上。但赫爾MBA讓我改觀了,教授真敢讓學生“折騰”。比如市場營銷課,直接對接本地中小企業,一周內做市場調研、出方案,最后當著企業老板的面答辯。被客戶當場質疑“預算太高”時,手心里全是汗,但這種實戰壓力,比紙上談兵管用多了。
不過也得實話實說,課程強度大,熬夜趕作業是常態。想混日子的,勸你別來——小組作業里拖后腿的人,真會被同學當面懟。
三、英國人那套“社交規則”,能學到啥?
留學不僅是上課,更是人情世故的修煉場。英國人的“禮貌疏離”一開始真不適應,酒局上聊得熱火朝天,第二天見面又恢復客氣微笑。后來才懂,他們的社交分“工作圈”和“私交圈”,邊界感極強。
但好處是,學校資源利用好了真香!赫爾大學的Career Centre每周都有企業講座,甚至有HR手把手改簡歷。我現在的雇主,就是通過學校內推的面試機會拿到的。
四、文化沖擊?不如說是“開眼”
在英國最顛覆認知的,是他們對“成功”的定義。國內常覺得“進大廠、年薪百萬”才算出息,但我的英國同學里,有人讀完MBA跑去開農場,有人搞社區公益。教授說,“你們學管理,不是為了管別人,而是管好自己的選擇。”這話我記到現在。
當然,日常槽點也不少,英國菜難吃到懷疑人生,下雨下到懷疑人生,辦銀行卡慢到懷疑人生……但這些“水土不服”,反而成了回來后最懷念的段子。
五、值不值?看你要什么
最后說點大實話,
如果為了“鍍金回國碾壓眾人”,勸你三思——現在海歸太多,早不是金字招牌了。
如果為了移民英國,MBA也不是最優選,畢竟工簽政策緊得很。
但要是想跳出舒適圈,體驗另一種思維方式,這錢花得值。
我現在的工作和留學直接相關嗎?不一定。但這一年里養成的獨立判斷習慣、面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還有在異國他鄉摸爬滾打攢下的那股子韌勁兒,早就融進骨子里了。
(文章結束)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