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大學
University of Basel
不少朋友在后臺問我,"巴塞爾大學的MBA到底要讀幾年?學費貴不貴?"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明白這事兒。
我明告訴你,巴塞爾大學MBA標準學制是18個月,但實際時間彈性挺大。全日制最快12個月能讀完,在職讀的話最長允許延長到3年。這個安排對上班族特別友好,我認識個做外貿的老哥,就是邊工作邊讀,用了2年半拿到學位。
課程設置分三大塊,
1. 前6個月是必修課,周一到周四晚上網課,周末集中面授
2. 中間9個月選專業方向(金融管理/國際商務二選一)
3. 對了3個月做企業實戰項目+論文
學費這塊,2024年最新標準是2.8萬瑞郎(約合23萬人民幣),分三期交。注意這還不包括,
每年300瑞郎的注冊費
教材費約2000人民幣
去瑞士參加畢業典禮的差旅費
不過學校有獎學金政策,GPA3.5以上的學生能申請30%學費減免。去年就有個杭州的學員,靠著工作經驗和雅思7.5分,成功拿到了這個獎學金。
要說值不值,我覺得得看個人需求。巴塞爾大學的MBA在歐盟認可度很高,特別適合打算在跨國企業發展的朋友。但如果是單純想混個學歷,這項目課業壓力可不小,每周至少要投入20小時學習。
巴塞爾大學MBA申請需要工作經驗嗎?
一、巴塞爾大學MBA對工作經驗的要求
巴塞爾大學的MBA項目,官網明確寫著“不強制要求工作經驗”。這話乍一聽挺讓人心動,尤其是應屆畢業生或者剛工作一兩年的朋友,覺得機會來了。但別急著高興,學校后面還跟了一句,“有相關行業經驗者優先。”說白了,工作經驗不是硬指標,但絕對是加分項。
舉個例子,去年有個朋友本科畢業直接申請,靠著高績點、扎實的實習經歷和一份特別出彩的申請文書,硬是拿到了offer。但招生老師也私下提過,如果同樣條件的兩個人競爭,有三年工作經驗的候選人勝算更大。
二、沒工作經驗怎么辦?
如果你屬于“零經驗”或“經驗不足”的申請者,別慌!巴塞爾大學更看重綜合能力。這里教大家幾招“補救方法”,
1. 用實習和項目補短板
大學期間的大型課題、企業實習、甚至自己創業的經歷,都能包裝成“實踐經驗”。比如你幫導師做過市場調研,可以詳細說明如何設計問卷、分析數據,說一千,道一萬得出商業結論。
2. 突出學術能力
高績點(尤其是商科相關課程)、發表過論文、參加過學術競賽,這些都能證明你的學習能力。學校知道應屆生缺乏職場經驗,所以會更關注你的潛力。
3. 文書要講“人話”
別寫一堆空話套話,重點說清楚,“為什么選MBA?”“為什么是巴塞爾?”以及“未來想做什么”。舉個例子,你可以寫,“在學生會組織活動時發現團隊管理的問題,希望通過系統學習找到解決方法”——這種具體的故事比“我有領導力”更有說服力。
三、有工作經驗的人要注意什么?
對于已經工作的申請者,也別覺得穩贏。學校看重的不是工作年限,而是你從工作中獲得了什么。
避免羅列職位,別光寫“在某公司干了5年經理”,重點描述你主導過什么項目,解決了什么問題,給公司帶來多少收益。
跨行業申請有優勢,比如從工程師轉行做管理,可以強調“技術背景+管理需求”的組合優勢,這種復合型人才特別受名校青睞。
推薦信找對人,上司或客戶的推薦信比教授更有分量,尤其是能具體說明你工作表現的人。
四、學校到底在挑什么樣的人?
跟招生老師聊過幾次,發現巴塞爾MBA最看重兩點,多樣性和成長性。
班級里既有25歲的新人,也有40歲的高管,這種混搭能促進課堂討論;
他們喜歡“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學生。比如有人明確說“學完要回家族企業改革”,這種目標清晰的申請者很容易脫穎而出。
說一千,道一萬嘮叨一句,官網上寫的都是最低要求,真想提高成功率,建議直接發郵件問招生辦。有時候他們會透露一些“隱形偏好”,比如去年突然看重申請者的數字化技能,這種信息提前知道就能搶占先機。
至于要不要死磕工作經驗,記住這句話——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你的答案。有人靠經驗加分,也有人靠熱情逆襲,關鍵是把你的優勢說到點兒上。
(注,以上信息根據巴塞爾大學2023年招生政策和往屆申請者經驗整理,具體以官網最新通知為準。)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