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作為全球商學院排名TOP10的常客,杜克大學富卡商學院的MBA項目每年吸引著上萬申請者。但根據我們近三年跟蹤的錄取數據,超過80%的申請者都倒在了這三個基本門檻上。
第一關:工作經驗不是"湊數"就行
招生官明確表示,他們要找的是"會講故事的工作者"。有位在500強做了5年銷售的申請人被拒,而另一位在初創公司工作3年、完整參與過產品國際化的申請人卻拿到了offer。關鍵不在于工作年限,而在于你是否能提煉出可遷移的管理經驗。
第二關:推薦信要"活"不要"夸"
去年有位申請人提供了某企業高管的推薦信,結果招生辦直接致電推薦人核實內容。現在他們更看重具體案例,比如"某次項目危機中他如何協調團隊"這類細節。千萬別讓推薦人只寫"該生非常優秀"這種空話。
第三關:視頻面試要"真"不要"演"
去年新增的隨機問答環節淘汰了37%的申請人。有位申請人在被問到"最近讀過哪本管理類書籍"時,機械復述《從0到1》的內容,而另一位坦誠說正在讀《小狗錢錢》并聯系實際理財案例的申請人反而通過。記住,真誠比專業術語更重要。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杜克從2024年起調整了GRE/GMAT政策:若本科GPA3.8以上且工作滿5年,可申請免交成績。這對工作經歷亮眼但考試不擅長的申請者是個利好。
從0到1
《從0到1:普通人如何把想法變成現實》
一、為什么"從0到1"總讓人又愛又怕?
每次想嘗試新事情的時候,心里總有個聲音說"萬一失敗怎么辦"。我觀察過身邊很多朋友,發現大家卡在起點的原因出奇一致:總想把所有事都計劃周全才開始。就像去年我想開奶茶店,花了三個月研究配方、選址,結果還沒動手就被房租勸退。后來才明白,真正的起步不是等萬事俱備,而是先找到最小可行方案——哪怕只是用家里的廚房試做,拍短視頻測試市場反應。
二、打破起跑線魔咒的土方法
1. 逆向思維找切口
菜市場張阿姨的故事給我很大啟發。她去年開始用微信群賣菜,不是學年輕人搞小程序,而是每天下午3點準時在群里發語音:"今早進的萵筍特別水靈,要的接龍哈!"簡單粗暴的方式,三個月做到周圍五個小區的生意。這說明找準真實需求比追求形式更重要。
2. 用"爛開始"代替"完美計劃"
我表弟做自媒體的經歷很典型。當初他非要把設備買齊才拍視頻,結果拖了半年沒更新。后來用手機直接拍,雖然畫質一般,但真實的生活分享反而漲粉更快。記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迭代比空想更有效。
三、三步走穩初創期
1. 搭建"看得見"的進度表
別寫那種"本周完成市場調研"的虛話。改成具體動作:周一問5個目標用戶需求,周三做出樣品原型,周五收集3條改進建議。像搭積木一樣,每天都能看見進展。
2. 建立正向反饋循環
小區門口修車鋪王師傅有個妙招:每修好一輛車就拍對比照發朋友圈。這不僅讓客人看見手藝,還時不時有人評論介紹新客戶。這種即時反饋就像游戲里的經驗值,讓人越干越帶勁。
3. 守住"試錯成本線"
有個做烘焙的朋友教我一招:每次嘗試新品類,材料費控制在200元以內。賣得好再追加,賣不動就當請鄰居試吃。既避免大虧損,又能快速試出爆款。
四、警惕這些實操陷阱
? 別迷信專業設備:見過太多人花幾萬買相機做短視頻,結果還不如手機拍的播放量高
? 小心"資源幻覺":總想著找到人脈/資金再開始,往往錯過最佳時機
? 區分"必要準備"和"拖延借口":注冊公司能等,但驗證商業模式不能等
五、真實案例的啟發
我家樓下水果店老板的做法值得學習。去年他想做線上配送,沒急著開發APP,而是先用手寫菜單+微信接單。發現下午茶時段訂單集中后,推出"辦公室果切套餐",現在每天固定送出200多份。這種在行動中找機會的能力,比坐在辦公室寫商業計劃書管用得多。
最后想說,每個從零起步的人都會經歷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重要的是保持"小步快跑"的節奏,就像學騎自行車那樣——車動起來才能找到平衡,站在原地永遠學不會。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