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國際大學
Symbiosis International (Deemed University)
"想報共生國際MBA需要什么資格?學費貴不貴?"作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嘮嘮真實情況。
一、申請條件三核心
1. 學歷門檻,本科畢業滿3年(專升本也行),專科需要5年以上管理經驗。去年有個大專學歷的學員,憑借8年項目經理經驗成功入學。
2. 工作背景,更看重實際管理經驗而非職位高低。比如某學員雖是部門主管,但主導過3個百萬級項目,比空有總監頭銜的申請者更有優勢。
3. 語言要求,接受多鄰國105分/托福79/雅思6.0,比傳統高校靈活。今年新增中文授課班次,對語言成績要求更寬松。
二、費用明細表
總費用23.8萬包含,
核心課程,18.5萬(可分三期繳納)
實踐項目,3萬(海外企業參訪可選)
論文指導,2.3萬
特別提示,早鳥優惠最高減2萬,校友推薦再減8000。建議提前1年關注官網動態,去年有位學員疊加優惠省了2.8萬。
三、避坑攻略
1. 材料準備,推薦信要體現具體管理案例,比如"帶領10人團隊完成某項目"比"工作認真"更有說服力
2. 面試重點,考官愛問"如何處理團隊沖突",提前準備3個真實案例
3. 時間規劃,從申請到入學平均需5個月,建議提前考語言成績
別忘了,今年新增AI方向選修課,對科技行業從業者是加分項。如果工作背景偏傳統行業,建議在申請材料中體現數字化轉型經驗。
在職MBA如何平衡工作與學習?真實經驗分享
邊工作邊讀MBA的人,最怕別人問,“你哪來的時間?”其實時間就像海綿,擠一擠總能出水,但關鍵不是“硬擠”,而是把時間用得聰明。今天分享幾個接地氣的實操方法,都是“上岸人”踩過坑后個人覺得的干貨。
1. 擠時間不是硬道理,高效才是關鍵
很多人一提到時間管理,就想著早起熬夜,最后身體扛不住,工作和學習兩頭垮。其實重點不是“延長學習時長”,而是“提升學習效率”。
早起半小時,比熬夜兩小時管用
嘗試把刷手機的時間換成早起。比如提前半小時起床,用清醒的頭腦看課程資料或整理筆記,效果比下班后拖著疲憊身體硬扛好得多。
通勤時間別浪費
地鐵上、午休前,用15分鐘聽課程音頻或復盤前一天的內容。別小看碎片時間,一個月下來能多出十幾個小時的學習量。
周末“分段式學習”
別把周末一整天都押給學習,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可以上午工作處理雜事,下午集中2-3小時啃難點,晚上留時間放松。有張有弛,反而記得更牢。
2. 別把學習當任務,找到“順手”的方法
讀MBA最忌諱的就是“為了學而學”。很多課程內容其實能直接用到工作上,反過來,工作里的實際問題也能當案例搬到課堂。
用工作場景“偷師”
比如今天學了市場營銷模型,第二天就試試用這個模型分析公司的項目。實踐后帶著問題去和教授討論,知識點立馬就活了。
筆記只記“能用上的”
別把老師講的每句話都抄下來,重點記三個東西,
1. 這個理論解決什么問題?
2. 我能用在手頭哪個項目里?
3. 和之前學的知識有什么關聯?
這樣整理出的筆記,考前復習也輕松。
組隊學習別客氣
遇到需要小組作業的課程,主動拉上同行業的同學。既能互相蹭行業經驗,又能把作業成果直接轉化成工作匯報材料,一舉兩得。
3. 學會和公司“打配合”
別默默當“時間管理刺客”,適當讓領導知道你在進修,反而可能爭取到支持。
挑對時機溝通
比如做完一個項目后,找領導聊聊,“最近在學戰略管理的課,下次類似的項目我想試試用新方法落地。”大部分領導愿意看到員工主動提升。
合理“蹭”資源
有些公司有教育補貼或彈性工作時間,入職時沒注意的政策,這時候可以翻出來看看。甚至可以把課程中的方案拿來做內部培訓素材,既完成作業又刷了存在感。
關鍵時刻敢取舍
遇到公司忙季和考試周撞車,提前兩周協調,把工作進度往前趕,或者用調休換兩天復習時間。別等到最后關頭才手忙腳亂。
4. 生活不是單選題,放松也是正經事
見過太多人為了MBA放棄社交、健身,結果半年后狀態全崩。記住,休息不好的人,不可能同時做好兩件事。
每周固定“放空時間”
哪怕再忙,周六晚上留2小時徹底放松——看劇、打游戲、約朋友吃飯都行。暫時清空大腦,才能持續發力。
運動不一定要去健身房
工作間隙做5分鐘拉伸,上下樓改爬樓梯,既能活動身體,也能給大腦換個頻道。
家人朋友別冷落
提前和他們打預防針,“最近三個月考試多,可能陪你們的時間少。”但逢年過節該有的儀式感不能省,一句“最近辛苦你們了”比禮物更重要。
最后說句大實話,讀在職MBA沒有“完美平衡”,只有“動態調整”。今天工作多就少學點,明天任務輕就多補兩小時。關鍵是把學習和工作擰成一股繩,讓兩者互相借力,而不是彼此較勁。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