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美國大學
Lebanese American University
最近收到很多私信問黎巴嫩美國大學MBA到底怎么申請,作為去年剛拿到offer的過來人,說點大實話。這所學校對國內學生來說確實小眾,但申請流程比想象中簡單得多,關鍵要避開三個常見誤區。
第一坑:語言成績只看分數。學校官網寫著雅思6.5就能申請,但實際錄取時會看單項分。去年有個朋友總分7分,寫作5.5直接被拒。建議口語和寫作至少6分,特別是打算讀市場營銷方向的同學。
第二坑:工作證明隨便開。他們要求3年以上管理經驗,重點看職務內容而非崗位名稱。建議在推薦信里具體說明帶過多少人的團隊,做過什么項目,千萬別用模板化的"工作認真負責"這類套話。
第三坑:文書強調個人成就。這里的招生官更看重團隊協作案例,去年我寫了帶5人小組完成跨國項目,面試時被追問了三次細節。建議準備23個具體案例,重點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費方面分兩種模式:全程在貝魯特校區讀約合28萬人民幣,線上+線下混合制便宜4萬左右。特別注意每年3月和10月兩批申請,現在準備材料剛好趕上10月批次。
黎巴嫩美國大學MBA真實就讀體驗
【黎巴嫩美國大學MBA真實就讀體驗】想聽點大實話嗎?我來聊聊
最近好多朋友私信問我黎巴嫩美國大學(LAU)的MBA到底值不值得讀,作為去年剛畢業的老學長,今天就掰開了揉碎了跟大家嘮嘮真實情況。別信網上那些官話套話,咱就聊點接地氣的。
1. 上課像開國際會議
我們班28個人來自19個國家,上課就跟聯合國開會似的。記得有次討論中東電商案例,沙特同學直接掏出手機展示當地網紅帶貨視頻,黎巴嫩本地同學補充物流潛規則,中國留學生當場算賬對比國內成本。教授干脆把PPT一關,說:"這比我的教案生動多了!"這種跨文化碰撞天天都在發生,逼著你不自覺拓寬視野。
2. 教授都是實戰派
教戰略管理的教授白天是咨詢公司合伙人,晚上來上課直接拿當天客戶案例當教材。有次講到危機公關,他突然掏出手機:"來,這個藥企半小時前剛爆出質檢問題,現在你們是公關團隊,45分鐘給我方案。"全班瞬間進入戰斗狀態,那堂課的小組方案后來真被企業采用了,還給我們發了感謝郵件。
3. 作業能當創業攻略
別以為作業就是寫論文,我們有個持續整學期的"生存游戲"——每人虛擬創業,每周根據實時經濟數據調整策略。我選的餐飲項目趕上黎巴嫩貨幣暴跌,原本的進口食材方案直接崩盤,連夜改方案做本地食材升級,最后居然拿了全班最高分。這份作業后來真成了我朋友開咖啡館的藍本。
4. 校園在山海之間
貝魯特校區建在海邊懸崖上,圖書館落地窗正對地中海。趕論文的深夜,聽著浪聲喝阿拉伯咖啡成了標配。更絕的是學生卡能免費進全市27家合作咖啡館,同學們戲稱這是"游擊辦公福利"。
5. 實習藏著隱形福利
學校合作的實習企業很實在,我去的初創科技公司直接讓實習生參與核心項目。老板有句話印象深刻:"別把你們當學生,就當拿工資的試錯員。"三個月居然真讓我們把客戶留存率搞高了15%,這段經歷后來成了我找工作時的王牌案例。
6. 物價波動生存術
這里的生活能治好人所有的矯情。由于經濟波動,超市價簽每周都變。同學們自發搞了個比價群,哪家加油站降價、哪個菜市場洋蔥打折實時更新。有次為了買便宜三成的雞肉,我們五個不同國家的人拼車殺到郊外批發市場,跟商販砍價時竟然用上了課堂學的談判技巧。
給后來者的干貨建議:
提前練好英語吵架能力(課堂辯論是真刀真槍)
多帶轉換插頭(這里的插座制式能湊出七國聯軍)
學會用阿拉伯語砍價(市場大媽對說本地話的留學生有隱藏折扣)
囤點中國調料(老干媽能換三個本地同學幫忙搬家)
在這讀書就像參加現實版商業荒野求生,沒有標準答案,但回頭看看,那些手忙腳亂的日子,反倒長出了真本事。教學樓走廊貼著句阿拉伯諺語:"風暴教人調整船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