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心大學
Università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
最近“上岸人”收到很多私信問,"圣心大學MBA值不值得讀?"今天咱們就嘮點實在的,把報名條件和費用掰開揉碎了講清楚。
先說說硬性門檻,
1. 學歷要求,大專畢業滿5年,本科畢業滿3年,研究生畢業滿2年(計算到2025年9月)
2. 工作證明,需要單位蓋章的在職證明,個體戶可用營業執照代替
3. 加分項,有管理經驗、外語證書或行業資格證書的,復試能加5-10分
重點來了!2025年學費有調整,
常規班,9.8萬/2年(比去年漲了8000)
國際班,12.6萬/2年(含海外交流1次)
教材費,2000/年
住宿可選,校內宿舍1200/月,校外合作公寓800-1500/月
這里要提醒三點,
① 早鳥優惠,每年10月前報名減5000,但得一次性付清全款
② 隱藏收費,案例大賽報名費、企業參訪交通費這些雜項,兩年大概要準備5000左右
③ 退費政策,開學3個月內可退70%,超過3個月不退(簽協議時一定看仔細)
最近兩年錄取數據,
2023年報錄比4:1,平均年齡29.5歲
2024年預計擴招20%,但新增線上面試環節
建議工作忙的在職黨,重點準備管理案例分析,這part占復試成績40%
常見誤區糾正,
?"本科不是商科就不能報"——去年錄取者中36%是工科背景
?"必須找導師推薦"——只要工作單位出具推薦信即可
?"周末必須到校上課"——每月集中4天授課,支持線上補課
結尾推薦閱讀,《在職讀研避坑攻略,這3類人千萬別選MBA》
在職讀研避坑攻略,這3類人千萬別選MBA
這兩年,MBA(工商管理碩士)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不少人覺得,讀個MBA既能拿文憑又能擴大朋友圈子,聽起來穩賺不賠。但說實話,MBA真不是“萬金油”,尤其對在職人群來說,時間、金錢、精力成本都不低。如果你屬于下面這3類人,聽我一句勸,千萬別跟風選MBA!
? 第一類,經濟壓力大,短期內急需“回血”的人
MBA的學費,懂的都懂。國內一線院校的學費普遍在20萬~50萬之間,國際項目甚至更高。這還不算備考、交通、社交等隱性開銷。如果手頭不寬裕,或者指望靠MBA學歷立刻升職加薪“回本”,大概率會失望。
舉個例子,
剛工作兩三年的職場新人,積蓄不多,工資漲幅有限。如果咬牙貸款讀MBA,畢業后發現就業市場依然內卷,薪資提升不明顯,很容易陷入“經濟焦慮”。這時候,學歷反倒成了負擔。
建議,先踏實工作幾年,積累行業經驗和資金,等職業路徑更清晰了,再考慮是否值得投資MBA。
? 第二類,單純想“混學歷”的人
有些人覺得,“MBA課程水,考試容易過,交點錢就能拿證。”這種想法早就過時了!現在MBA的課程強度、論文要求、實踐考核越來越嚴格。尤其是名校,對出勤率、小組作業、案例分析都有硬性指標,想“躺著畢業”根本沒戲。
更扎心的是,
如今企業招聘越來越理性。HR看到MBA學歷,第一反應不是“這人厲害”,而是“他到底學了什么?有沒有實際能力?”如果只是混了個文憑,簡歷上寫不出干貨,面試照樣被刷。
真相,學歷是敲門磚,但能力才是鐵飯碗。沒想清楚學習目標,不如把錢省下來報個技能培訓班。
? 第三類,職業規劃模糊,跟風湊熱鬧的人
MBA的核心價值是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提升管理思維、積累行業資源、轉型新領域。但如果連自己未來想干啥都沒譜,讀MBA就像“花錢買迷茫”。
常見翻車現場,
干技術崗的,讀MBA想轉管理,結果發現課程偏理論,自己還是不會帶團隊;
在傳統行業待久了,聽說金融賺錢,讀完MBA硬擠進投行,結果適應不了高壓節奏;
看同學都在考,自己也跟著報,畢業了發現對工作毫無幫助……
關鍵點,先明確自己需要什么,再倒推MBA能不能幫你實現。如果方向模糊,不如先找行業內前輩聊聊,或者試水短期管理課程。
學姐提醒一句,
讀MBA不是必選項,而是選擇題。它更適合那些清楚自身短板、有明確提升目標,且能承擔時間經濟成本的人。如果你不符合條件,千萬別硬上——省下來的時間和錢,花在更適合自己的地方,反而走得更遠。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
必看揭秘卡爾頓大學MBA,學習環境全解析,花費時間成本大曝光
臺灣大學mba解析,升職捷徑(臺灣大學mba學費情報,熱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