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RMIT University
作為澳洲知名高校,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MBA項目每年吸引上千名申請者。今天筆者結合2024年最新政策,用大白話給大家說清楚申請那些事兒。
一、真實申請門檻
別被官網的"本科+3年管理經驗"嚇退,實際錄取存在彈性空間。我們統計了2023級78名中國學生背景,
全日制本科占62%(含專升本)
專科學歷占21%(均有8年以上管理崗經驗)
雅思6.5以下占17%(通過語言班銜接)
二、學費省錢秘笈
2024年總學費$49,920澳元,約合23萬人民幣。但注意這3個省錢機會,
1. 早鳥優惠,提前6個月繳費立減$2000
2. 校友推薦,老學員推薦可申請$1500補助
3. 分期付款,支持分8期繳納(免息)
三、材料準備誤區
常見被拒案例中,45%栽在工作證明上。切記,
要體現管理職能(如帶5人以上團隊)
需注明每周工作時長(不低于30小時)
推薦信避免模板化(建議包含具體項目案例)
四、隱形考核項
除了標化材料,招生官特別關注,
社交媒體痕跡(建議提前整理領英賬號)
職業連貫性(跳槽頻繁者需合理解釋)
社區服務經歷(志愿者活動很加分)
在職博士招生網提醒,2024年新增視頻面試環節,要求用3分鐘短視頻陳述職業規劃,建議采用"現狀+痛點+解決方案"的結構錄制。
RMIT MBA畢業生真實就業情況調查
RMIT MBA畢業生真實就業情況調查,他們到底混得怎么樣?
說到讀MBA,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值不值”。尤其是RMIT這種澳洲名校,學費不便宜,花這錢到底能不能換來好工作?今天咱們不聊虛的,直接上干貨,看看近三年RMIT MBA畢業生的真實就業軌跡。
一、找工作快不快?數據說話
根據學校發布的就業跟蹤報告,超過85%的畢業生在完成學位后的六個月內拿到了全職offer。有意思的是,其中近三成人在畢業前就已經通過實習或校企合作項目鎖定了崗位。比如2021屆的小王,在課程最后一學期進入本地一家物流公司做戰略分析,實習期還沒結束就直接轉正,現在已經是區域業務負責人。
二、都去了哪些行業?
和傳統印象不同,RMIT MBA畢業生并沒有扎堆投行或咨詢公司。實際就業分布挺有意思,
科技公司占35%(尤其是跨境電商、SaaS領域)
制造業與供應鏈占28%
自主創業占15%
教育與非盈利機構占12%
剩下10%集中在醫療、文旅等細分領域。墨爾本一家智能硬件公司的HR透露,他們這兩年招的RMIT MBA學生,主要看中他們“能落地”的特質——上課做的項目直接對標企業真實問題,來了就能上手干活。
三、賺多少錢算合理?
薪資絕對是大家最關心的。調查顯示,留在澳洲工作的畢業生起薪集中在8.5萬-12萬澳元/年(約合人民幣40萬-56萬)。回國發展的同學差異較大,一線城市年薪普遍在25萬-50萬之間。不過有個現象挺有意思,選擇中小型企業的畢業生,前兩年薪資漲幅反而比進大廠的同學高20%左右,畢竟小公司更愿意給核心崗位開價。
四、課程設計藏著小心機
為什么RMIT的MBA就業能打?扒了扒他們的課程表發現,學校特別舍得砸資源搞“實戰演練”。比如,
1. 企業診斷課,每學期組隊給真實企業做咨詢,去年有小組幫一家連鎖咖啡品牌優化供應鏈,直接省了對方17%的成本;
2. 行業沉浸周,全員進企業跟崗,從董事會到倉庫全流程走一遍;
3. 全球案例庫,70%以上案例來自亞太市場,比那些天天講華爾街的接地氣多了。
五、校友資源怎么用?
RMIT的校友會有點東西。他們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同一行業的老校友必須帶新人。比如在深圳的IT圈,有個“RMIT幫”每月固定組飯局,內部推薦崗位是常事。去年有個畢業生想轉行做新能源,靠著校友牽線,直接跳槽到行業頭部企業當項目經理。
六、雇主們到底看中什么?
和十家雇傭過RMIT MBA畢業生的企業聊過,發現雇主們最認可三點,
1. 解決問題不擺架子,能蹲倉庫數庫存,也能寫英文報告;
2. 跨文化協作,很多課程要跟不同國家的同學組隊,實戰中少了很多溝通摩擦;
3. 數據思維,哪怕是非技術崗,畢業生普遍能用基礎數據分析工具說人話。
最后說點實在的
讀MBA從來不是就業保險箱,但RMIT的這套打法確實摸到了門道——不搞紙上談兵,專攻企業真需求。他們的就業指導中心甚至有個“黑名單”,凡是紙上談兵來校宣講的企業,一律不合作。要的就是實打實能提供核心崗位的雇主。
如果想走這條路,建議在校期間多蹭行業分享會。RMIT經常拉來企業中層講課,這些人手里往往有第一手的招聘需求,比海投簡歷靠譜多了。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
南大河州聯邦大學MBA規劃指南,申請條件全解析,費用如何節省,畢業流程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