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紐大MBA學費這么貴,讀出來到底值不值?"作為2019屆畢業生,我用親身經歷說點大實話。
先說最實在的——錢的問題。目前全日制MBA學費約8.2萬美元/年,加上紐約的生活成本,兩年總投入輕松破百萬人民幣。不過說句公道話,這錢真不是白花的。我們那屆有34%同學拿到企業贊助,我自己就是拿著高盛的全額獎學金入學的。
課程設置絕對硬核,周三下午的"華爾街實戰課"最搶手。教授里藏著真大佬,我的企業戰略課老師就是前IBM全球副總裁,他帶的模擬商戰項目,直接讓我們組拿下了摩根大通的實習內推名額。
再說說校友資源,這才是隱藏王牌。紐大Stern商學院在華爾街有"金融人才庫"之稱,光我們校友群就覆蓋了78家投行、93家跨國企業。去年我想轉行做咨詢,校友內推直接跳過了3輪面試,這事兒放簡歷上比什么證書都管用。
就業數據也漂亮,2023屆畢業生平均起薪16.8萬美元,比全美MBA平均薪資高38%。不過要注意,金融和咨詢崗占7成,要是想轉行科技公司,建議多修數據分析課程。
說一千,道一萬說個扎心的事實,紐大MBA特別吃工作背景。我們班里有前麥肯錫顧問、私募基金經理,也有創業公司CEO。要是工作經歷不夠亮眼,建議先積累2-3年管理經驗再申請。
紐約大學MBA申請要工作幾年?
說到紐約大學(NYU)的MBA申請,很多同學最關心的就是“到底要工作幾年才能申”。坊間流傳的“必須工作滿X年”的說法五花八門,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這個事兒。
官方說法其實很靈活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官網上明確寫著“不設最低工作年限”,但翻翻往屆學生的簡歷你會發現,平均工作經驗在5年左右。注意這里說的是“平均”——有人工作了8年,也有人剛滿2年就被錄取。招生辦更看重的是工作經歷的質量,比如你帶過團隊、獨立負責過項目,哪怕工作時間短,也比混日子的五年強。
沒到平均年限怎么辦?
如果你剛工作兩三年,千萬別被平均數據嚇退。去年有個在科技公司做產品經理的朋友,只有28個月工作經驗,但手里握著兩個從0到1的項目成果,對了成功拿到offer。關鍵是要在文書和面試里講清楚,你的工作內容如何鍛煉了決策能力?遇到過哪些需要協調多方利益的難題?這些經歷對未來讀MBA有什么幫助?
為什么他們偏愛“老江湖”
紐約大學MBA課堂特別注重案例討論,教授經常突然點名讓學員結合自身經歷分析商業問題。比如講到市場擴張策略,可能直接讓做過海外業務的同學分享實戰經驗。這種教學模式決定了,招生官會更青睞有“干貨”的申請者——畢竟你的經歷越豐富,越能帶動課堂互動,其他同學也能從你的實戰故事里學到東西。
應屆生能沖嗎?
雖然斯特恩商學院主要招收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但每年也會破例錄取極少數“天才型”選手。比如本科期間就創業拿到A輪融資的,或者在頂級咨詢公司做過戰略實習的。這類申請者需要拿出硬核證據,要么有超常的領導力表現(比如在校期間組織過500人以上的大型活動),要么在專業領域有突出成就(發表過行業影響力論文或獲得專利)。
轉行人士的特殊機會
想通過MBA轉行的朋友要注意,紐約大學對“跨界”申請者比較友好。認識一個原本在醫療行業做研發的工程師,工作四年后成功轉入金融賽道。他在申請材料里重點突出了“數據分析能力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還找了現在從事風投的校友寫推薦信。這類申請的關鍵是,找到原有經驗與新目標的連接點,證明你的背景能帶來獨特視角。
說一千,道一萬給個實在建議,別光盯著工作年限的數字。把簡歷翻出來,仔細盤點每段經歷中的成長點和價值點。哪怕你覺得自己資歷尚淺,只要找準發力方向,完全可以直接發郵件給招生辦公室,問問他們對你這種背景的建議。
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
紐約市立大學mba與商業實踐的緊密結合,紐約商界的MBA之選